光明永遠與黑暗對立,正如死亡永遠與生命對立。同樣,真理與虛偽是絕對矛盾的。
這種簡單而深刻的邏輯迫使任何真誠反思的人意識到:如果我們將創造者視為永恆生命和永恆光明的源泉,那麼創造者必然無法促成死亡、黑暗或謊言。這些對立的事物無法共存於那位光明、生命和真理的本質中。黑暗只能來自黑暗,正如光明只能來自光的源頭。謊言無法從真理中流出,真理也無法從謊言中誕生。
基於這一點,邏輯迫使我們確認,殺戮的行為—特別是故意奪取無辜生命的行為—永遠無法來自生命的源泉。這樣的行為只能來自死亡的源泉。
正如黑暗無法由光所產生,虛偽無法由真理所產生,故意摧毀人類生命的行為也無法得到生命創造者的認可—除非在一個極為特殊且極端的情況下:當面對即將來臨的威脅時,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或家庭的生命而進行自衛。在這種情況下,行為並非源於仇恨、恐懼或自私的慾望,而是基於保護生命,對抗侵略者的威脅。
這是生命源泉唯一可能允許死亡的情境—它不是一個渴望的行為,而是保護生命免於被摧毀的悲劇性後果。
依據相同的邏輯,一位懷孕的母親,若因懷孕而感到不適、困難或有個人目標的中斷,並不面臨由未出生孩子所造成的即時威脅。這個孩子並未做出選擇,也未進行任何敵對行為。因此,殺害這個孩子永遠無法得到真理與生命本質的授權或認可。
同樣,僅因不喜歡某人的外貌、語言、宗教、習俗或生活方式,絕不應該作為傷害或殺害他們的理由。這些差異並不威脅到你的生命。因這些差異而採取暴力行為,是對創造者本質的否定,也是對光明與生命基本邏輯的違背。
注意:
我們目睹了無數以信仰之名所犯下的殺戮與衝突—這些行為常常在法律、職業、困難、過度人口、資源短缺、宗教,甚至是非宗教的旗幟下被合理化與辯解。這些意識形態常常宣稱,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應該被正當地消除。
然而,無論有多少人支持這些觀點,或是經過多少代人為其辯護,虛偽—如同黑暗、死亡、謊言一樣—永遠無法被創造者視為真理、光明或生命的源泉。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矛盾的,而矛盾無法存在於那位是真理、光明與生命的本質中。
無論一個人對創造者的愛有多真誠,如果這條道路根植於虛假,它邏輯上必然帶來毀滅,而非與神聖的合一。
這是一個艱難的真相,但我們無法回避它。
這也是為什麼《生命的真理》這本書如此難以聆聽的原因。它挑戰虛假的安慰,揭露矛盾,並要求深刻的反思。它不迎合任何舒適的想法,而是呼喚至高的邏輯—生命、光明與真理的邏輯。